统一客服电话:400-850-9770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行业新闻

总理力挺的“智慧城市”你知道多少
2015-8-13 14:26:51  浏览次数: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的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可以说,智慧城市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我们日常使用的移动支付、打车软件、智能导航系统、电子病历、电子政务等等都是智慧城市在公共生活中的体现。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智慧城市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那么,智慧城市到底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公众对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哪些方面更为关注?我国发展智慧城市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困难?围绕着智慧城市建设的系列问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面向社会公众发起了本次问卷调查。

  问卷发放:面向社会公众发放问卷3306份(其中人民论坛网、民智市场调查微信公众号推送问卷453份),共回收有效问卷3042份,有效回收率92.0%。64.2%的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其中,45岁以下以及居住在乡镇村的受访者感受更加明显。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重点关注医疗、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优势明显,但还需顶层设计与资金支持。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将对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带来积极影响。53.9%的受访者表示部分地方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或将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阻力之一。59.4%的受访者认为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充分尊重各城市的定位和特色。

  什么是智慧城市?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的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可以说,智慧城市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我们日常使用的移动支付、打车软件、智能导航系统、电子病历、电子政务等等都是智慧城市在公共生活中的体现。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改变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调查显示,对于这一问题,有64.2%的受访者认为生活发生了变化,其中,23.9%的受访者认为“改变很大”,只有15.0%的受访者认为“没什么变化”(见图1)。近几年,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和认可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且感受到智慧城市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一,青年群体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给自身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感受更明显。超六成的45岁以下受访者明显感受到智慧城市发展对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而且年龄越小,感觉到的变化越大。从受访者的实际生活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更直接地体现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上,而青年群体能够更多、更快、更直接地从信息化过程中受益,从而更明显地感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二,居住在乡镇村的受访者更认可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62.5%的居住在乡镇村的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这一比例远高于来自直辖市的受访者(37.5%)。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重点关注医疗和交通

  对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应重点推进的领域,超半数受访者选择了医疗和交通领域,40.6%的受访者选择了教育领域。相比之下,选择物流领域受访者占比最低,还不到一成(见图2)。这反映出我国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应重点关注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关系民生的医疗、交通和教育领域;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国物流领域的智慧化程度相对较高,其建设经验可以为其他领域所借鉴。

  以医疗为例,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让医疗变得更“智慧”。医保实时结算、电子病历跨院检索等技术既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成本,又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对于智慧交通而言,居住在直辖市受访者的重视度(67.4%)要显著高于其他城市(重视度均低于五成)。可见,在多数受访者看来,一线城市的交通问题迫切需要改善,而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优先选择方案。智慧交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实现人、车、路的密切配合,在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和改善交通运输环境的同时,提高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

  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优势明显,但还需顶层设计与资金支持

  对于我国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具备的各项优势,51.5%的受访者认为“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抓改革、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助力”;48.8%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社会、文化各具特色,建设智慧城市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和互补优势”;45.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将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平台”。可见,在受访者眼中,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优势比较突出。

  但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已经形成”仅得到35.5%的受访者认同;“各部委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仅得到15.4%的受访者认同。与其他受访者相比,来自地级、县级市以及乡镇村的受访者,对这一选项认同度更高。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构架和顶层设计需要厘清涉及的关键要素和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需要更好整合政府的治理智慧、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强的研发能力以及企业的创新和实践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或将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

  从智慧城市建设可能产生的各项积极影响来看,“信息化程度将更高”获得的认同度最高,为3.89分(满分5分,下同);其次为“公共服务更加便捷”(3.84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3.82分)和“社会发展速度更快”(3.78分)。其中,有68.9%的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将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来说,“政务更加公开透明”得分为3.67分,略低于其他方面,说明在受访者看来,智慧城市建设对政务公开的刺激程度较低。

  具体来看,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受访者,对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的评价存在差异。省会城市、地级或县级市、乡镇村的受访者对智慧城市建设可能给信息化水平、治理方式和社会发展速度带来积极影响的评分依次递增(见图3),这一评价结果既符合地县级城市和乡镇村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更大的调查结果,同时也能预见智慧城市建设对我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积极作用--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政府职能将不断转变,社会管理手段将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将深度融合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且这些改变将会使居住在乡镇村的民众受益更多。

  部分地方政府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有待加深,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就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可能面临的困境而言,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部分地方政府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不足是更为主要的问题(53.9%),而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跟不上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导致相应的服务职能不到位,或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阻力之一。

  同时,由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欠均衡,有35.2%的受访者认为相对落后的软硬件条件制约着智慧城市建设,有37.6%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此感受更为深刻;有34.1%的受访者担心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出现盲目建设、粗放建设等问题,或者存在智慧城市变“政绩工程”的隐患;另有近三成受访者认为由于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建设资金不到位,其中,地级和县级市的受访者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更为担忧(34.6%)。

  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公众的生活,公众既对智慧城市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延伸高度关注,同时也对智慧城市建设为信息化水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带来的改善高度期待。面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59.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首先纠正对智慧城市认识的误区,尊重不同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城市定位和城市特色;同时需要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政策,明确不同地区在智慧城市整体发展布局中的定位。

  此外,也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管理模式、技术应用模式和商业融合方式的全面创新,为此需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才能使各要素、各部门、各领域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版权所有:江苏海之达智能化系统有限公司    地址: 江苏省邳州市泰州路新城商业街  邮编:221300  传真:0516-86029789  电话:400-850-9770  
备案号:苏ICP备16037070号     苏公网安备 32038202000336号    后台管理